当前位置: 主页 > 快猫电影 成为入殓师后,我已经16年吃不了肉

成为入殓师后,我已经16年吃不了肉

更新: 2022-10-22 18:33来源: 浏览次数:

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十点人物志(ID:sdrenwu)

原标题 | 做入殓师16年:吃不了肉,是我的职业病

采访、撰文 | 耿凌波

生命是一段旅程,出生到求学,工作到成家,转瞬即逝。在这期间,我们会遇见父母、亲朋好友、同事同学,但最终大家还会相遇。

而入殓师,就是等待在终点,陪我们走完这段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群人。他们是怎么工作的?又是怎么成为入殓师的?他们会害怕与逝者的遗体相处吗?又是怎么看待生死的?

外界印象中,入殓师常常与晦气、尸体、不吉利等词联系到一起,他们一直以来,也都生活在这样的误解里,有时候带给他们误解的,甚至是身边最亲近的人。

今天,我们采访到了一位有着16年从业经验的入殓师。希望透过他的讲述,让大家对入殓师有更深刻的理解,发现他们艰难职业经历背后,日常的辛酸和苦涩。

或许看完故事之后你会发现,入殓师也只是一份平平常职业,是普通职人在试炼场上挣扎的缩影。

以下是入殓师毕铭的讲述:

01

为了生活,我成了入殓师

上世纪80年代,我出生在一个国企双职工家庭,当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,家中只有一个孩子,父母对我特别宠爱,衣来伸手饭来张口,像温室的花朵一样长大。我爸爸经常开玩笑说,“你胆子这么小,身边又没有兄弟姐妹帮衬,将来自己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呀?”

那个年代的父母,普遍以说教为主。正赶上我青春期,叛逆的种子就此萌芽。面对父母的唠叨,我很少宣泄出来。偶尔顶两句,但大多数时候还是闷在心里,等待一个时机证明自己。

大学填报志愿的时候,我知道机会来了。最开始我填写了计算机专业,是当时的热门,听上去也体面,大家都能接受。后来等父母放松警惕,我又悄悄回学校把志愿给改了。其实当时除了想要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之外,也考虑了现实因素,就是希望将来能端上铁饭碗。

展开全文

加上正流行林正英演的香港僵尸电影,就对鬼神之类的东西很好奇,综合考虑之下,就填写了殡仪服务与殡葬管理专业。

图源网络

等到父母知道的时候,已经无法挽回了。他们固然接受不了,说你这小孩子不懂事,怎么好这样乱改呢。在传统中国人心里,这是一个和死人打交道的专业,很不吉利。当时年轻,很冲动,更多的是得逞的快感,对未来考虑得不全面,还想着四年过后,说不定就转行了。

大学生活也确实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惊心动魄。虽说是殡葬相关专业,但学校教育主要还是侧重理论,毕竟我们中国人的行事方式比较含蓄,尤其对与死亡相关的东西,有一定的敬畏心。老师讲课也是点到为止,经常说“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”,全靠领会。

真正对这个专业有实感,是有一次老师在课上播放纪录片,让我们了解入殓师实际的工作情形。相比纯文字的讲述,视频要有冲击感得多。具体的教学内容,我已经不记得了,当时实在太害怕,不敢想象这就是自己将来要做的事情,心里很乱,课程就没认真听。

纪录片播完之后,老师让每个人都要参与互动,我记得当时教室里寂静无声,没人敢说话。

节假日回到家和父母相处也很尴尬。虽说血浓于水,但在情感上,他们对殡葬行业一时还是接受不了,经常会询问我课程安排,我据实已告——前三年学习课本知识,大四可能会去实习,虽然刻意强调即使是实习,也接触不到真的逝者,只是和模型假人打交道,但他们心里依然很忌讳。

后来临近毕业,父母主动提出来,吃饭最好分开一下。我就自己学着烧菜,把吃饭的时间和他们岔开。甚至包括吃饭的碗筷,直接接触皮肤的衣物和毛巾,都会分开摆放,有时他们也会故意问一下,“你的这个毛巾,是洗脸的,还是……”

每当这个时候,内心还是很痛苦的,被自己最亲近的人,戴着有色眼镜看待。但是也能理解,毕竟同在一个屋檐下,牙齿和舌头相处久了也难免会咬到一起,更何况我们这个行业本身就特殊。当时确实有些后悔,想要转行,但又发现原来没有那么容易。

尤其毕业之后,更来不及。当时除了殡葬相关的知识,自己身上也没有其学科背景,出去找工作,对方一看专业,连面试机会都给直接就拒绝了。创业方向也很单一,总不能去卖骨灰盒,即便有这个想法,我们普通家庭也没有创业资金积累。

思前想后就说,算了吧。人要活着,生活要继续,我也只能扛着。

02

一些极端的情况,

无法用语言描述

思想扭转过来之后,找工作的事情也步入正轨。殡葬行业相关的人才缺口很大,毕竟不是人人都对这个行业感兴趣,既要胆大又有专业知识背景,这样的人本身就是少数,而想要招到一个能长期做下去的人,更是不容易。因此对我来说,工作不难找。

经过几次考试,我顺利进入当地殡仪馆工作。那是一个下雨天,我带着资料去单位报到,刚在门口看到“殡仪馆”几个大字,心就凉了半截。走进大门,一股凉气扑面而来,因为单位性质的特殊,空调要一年四季常开,让整个气氛更加阴冷。

单位大楼建成在上个世纪,老一辈的设计比较庄重肃穆,整体色调以黑白为主,人在里面工作,感觉非常压抑。第一天上班,就好像上刑一样,办公室静得人心慌,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,我时不时看看挂钟,指针一分一秒地跳动,期望能快点下班。

一想到,一年365天,一天24个小时,都要在这栋建筑里度过,心里就真不是滋味,眼泪不知不觉涌出来。

经过一段时间了解才我知道,单位里很多人从事殡葬行业都有家族因素,要么是家里做相关生意,要么有家里人做入殓师,等长辈退休之后,自己可以直接顶进去接班。从小就在殡葬行业里耳濡目染,入行也有家里人手把手来带,等到实际操作起来,反而没有那么害怕。

但是像我这样,自己突然闯入行,适应起来就会很难。每个人心里都战战兢兢,遇到事情只能相互帮忙、相互鼓劲。

我第一次实战就遇到非常恐怖的情形,那是上班一周之后,单位被送来一位中年女性死者,脸部布满血渍,手脚严重变形,一股铁锈味弥漫在空气中,我忍不住呕吐起来,因为太害怕,根本不知如何上手,同事很理解我,说第一次都是这样,在他的帮助下,我们一起完成了入殓工作。

后来我们也经常在一起抽烟。因为办公场所年代久远,灯光不仅十分暗淡,还经常明灭不定,这个时候烟头上那一点火星,就能为我们壮壮胆。

一般来说,送来的要是寿终正寝的老人,倒也还好。他们的遗容都比较安详。我们就按照一个常规的步骤操作,先脱掉死者衣服,用清洁皂进行整体清洁,再蘸着药水把指甲、手、脸等部分进行重点清理,然后就是通过基本的美容,让他们看起来气色饱满,最后给他们穿上寿衣。

就怕遇到那种比较棘手的情况。比如生前遭遇意外,车祸或事故,五官会有一些遗失,缺一只耳朵,或者缺一只眼睛;也有人生前生过大病,因为痛苦,面部会发生扭曲或者变形,你能感受到是一个很不安详的状态,无法用语言具体描述。

这时候我们就要想各种办法对遗体进行美化,面部缺少器官的情况,我们会找一些道具来补充,因为疼痛产生的面部扭曲,就用粉饼抚平。严重变形的情况,可能就需要动用工具箱里的镊子、剪刀、酒精棉等专业的工具,对遗体的面部进行整理。

毕竟中国人讲究死后留有全尸,缺少身体的任何部位离开人世都不完美,而美化之后的遗体,也能让来参加追悼会的活人心里好受一点。只是我们真正上手去操作的这群人,多多少少还是会留下点心理阴影,一些极端情况到今天想起来仍然觉得害怕。

03

知道我从事殡葬工作,

亲戚朋友断了来往

单位生活是难熬的。刚开始那段时间,上一天班,我基本一口水不喝。因为担心喝多了水要上厕所,厕所里灯光昏暗,人在那个空间总容易产生各种联想。电梯也不敢坐,可能因为实在太老旧了,经常出现故障,被困在里面更是度日如年。

还有一些人迹罕至的走廊、外面的树荫,我们看到之后,也会绕道而行。单位所在的这片地方,做火葬场、殡仪馆已经有几十年,期间整个城市但凡有人去世,都是在这里被火化。一想到这个,也会寒毛直竖。那段时间即使回到家,也经常做噩梦。

平时我们也没地方去倾诉,说了也没有用,别人最多就是安慰你几句。领导常说这世界上哪有鬼,我也理解领导的好意,从大学时候,我们就开始有这种心理建设了。殡仪馆本身建在人烟稀少的地方,出了门也见不到热闹的人群,到哪都是孤零零的。

电影《入殓师》剧照

同事之间话也不多,毕竟大家接触的人都是躺着进来的,加上追悼大厅要一直放哀乐,听到这些音乐心情还能好,那也不正常。我是80后,有时候想找人聊聊有趣的话题,在那个环境下基本上也聊不起来。

工作之外,我也没什么朋友。自从知道我从事殡葬相关工作,原来的亲戚朋友早就断了来往,谁家有喜事也不会叫我去观礼,顶多送上一包喜糖,一些认识了多年的熟人,甚至连微信都拉黑了。他不会当面把你删掉,而是一段时间内,朋友圈就没了动静,点开一看,就是给屏蔽了。

去认识新朋友也很难。以前自己比较傻,会把工作说得很详细,对方第一反应就是,这个人不能交,他的双手一直跟死尸打交道。那种眼神骗不了人,好像在说有一些职业天生就被别人看不起。谈恋爱、相亲更困难,也都是次次碰壁。

后来挫折经历多了,我们干脆学乖了。再和别人交往基本上不敢说真话的,即使要说,也会选择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来回答,比如只说在事业单位工作,不会说得太具体。这样确实避免了很多麻烦,但也没有深交的朋友。

对于相亲,我把方向调整了一下,就是找同在殡葬行业里工作的人,大家都是同道中人,家庭生活也能相对顺利一点。

现在虽然有了孩子,但依然不会把爸爸妈妈的具体职业告诉他。毕竟人与人之间看待事情的角度还是有很大差距,孩子还小,不想让他有太多思想压力,他也不会刨根问底,知道父母在事业单位里工作,每天朝九晚五正常上下班。

等他高中或者大学的时候,我们或许会向他描述清楚一点。我相信,随着社会环境越来越进步,大家对一些事物也有了更现代的解读,未来会有更多人理解入殓师的职业。毕竟,现在想要拿下这个岗位,最起码都要硕士及以上学历。

04

有职业意义感,但不多

在我们国家,白事和红事不同,红事相关的产业,比如婚庆、婚纱,都是全面市场化,大家都可以参与竞争。但是白事这一块,一些重要的环节入殓、火化,只能由民政局下属单位殡仪馆操办,不参与社会竞争,是被垄断的。也正因为是垄断行业,入殓师的收入会比较可观。

这当中还涉及到一些灰色收入,偶尔会有逝者亲属给入殓师小费、烟酒,尤其是一些做生意的人,他们的习惯就是通过送这些东西,来表达自己的心意,会觉得送出去之后,入殓师能善待自己逝去的亲人,自己本身也能得到心理安慰。

有一些入殓师会收下,也有一些不敢收。我没有收过,在那样一个工作场合,开始一两年是相当恐惧的,每天都在摇摆要不要继续做下去,所以也不敢有其他的非分之想。

哪怕去除灰色收入这一块,入殓师这个职业本身的待遇也很不错,2006年我刚毕业的时候,一年就能收入七八万左右,如今更是有很大涨幅。我所在的城市本身是一个比较小的地级市,入殓师的收入算是中等往上的水平,而且没有打工那么累,相比出去闯也更安稳。

所以有的时候工作中遇到难处,觉得干不下去了,就会拿工资收入安慰一下自己。

好在几年前我们有了新的办公场所,整个殡仪馆迁移到一所新楼里面,灯光更明亮了,工作环境变好了,整体的颜色设计也没那么压抑,更年轻化一些。现在呆在单位里面,也没那么害怕了。自己对死亡本身,也有了新的理解。

有一次我们殡仪馆被送来一位长者,仔细一看,竟是一位省部级高官。因为他是身患癌症去世的,癌症发作时的痛苦神情,也依然留在他脸上。看着曾经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,这样静静躺在我们的操作台上,我一时感慨,想到“黄泉路上无老幼”那句俗语。

作为入殓师工作了这十几年之后,我渐渐明白死亡是人的必经过程,心态也就释然了。现在面对一些常规的入殓工作,更像是家常便饭一样自然。甚至逐渐在这当中,找到一点意义感。

电影《入殓师》剧照

无论他们生前遭遇过什么,死后都希望能通过我的化妆、整理、修复,让他们能恢复一个基本的面貌,安详体面地离开。那种感觉就好像是一个医生,做了一台手术,把重病的病人治好,人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,发现自己的价值,找到职业的成就感。

不过还是想要给年轻人一个建议,这个职业可能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理想化,如果没有考虑清楚,没有足够的勇气,还是不要尝试。毕竟,自从做了这一行后,我就几乎没有再吃过肉,这也算是我的一个职业病了。

毕铭为化名

题图源自电影《入殓师》

·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·

尊重每一种职业

广告位: 260PX-250PX

Copyright © 2002-2022 快猫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!